沪港通10月中旬上线无悬念 五券商领衔起草业务指引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微博](下称上交所[微博])的相关业务安排,沪港通10月中旬上线已箭在弦上。
沪上多家券商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当前沪港通业务所有时间节点,早在上个月就已经调整到“9月完成相关技术准备、10月中旬上线”。
7月25日,上交所向各家券商下发了《证券公司港股通业务指引》,牵头起草券商为海通证券(9.99, -0.05, -0.50%)、中信证券(13.10, -0.06, -0.46%)、中信建投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微博]、广发证券(10.59, -0.02, -0.19%),显示沪港通业务准备已经进入冲刺阶段。
冲刺攻坚10月上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上交所沪港通业务方案内容,最终上线时点明确为十月。
“早在4月中旬沪港通计划宣布时,监管层公开的计划就是6个月准备时间,也就是10月中旬上线,我们也一直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准备的。”国元证券(10.87, -0.09, -0.82%)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由于沪港通涉及证券登记结算、交割、汇率、税费等问题,同时还受制于沪港两地差异较大的交易及监管制度,所以相关业务准备挑战很大。多位券商沪港通业务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业务仍存在不少难点和疑点。
申请港股通业务资格的内地券商,关心的主要问题都集中于结算领域。特别是港股可用资金何时可以购买A股的问题,影响资金效率且可能造成客户资金风险,因此尤为受到关注。
“如果按照A股规则,T+2日资金可用,T+3日资金可取,那么假如香港市场出现台风、黑雨等造成延迟交收的情形,T+2日晚间客户资金账户可能由于在途业务出现透支。”广东某券商业务人员表示,“这也就牵涉到了最敏感的券商垫资问题,当前规则还没有明确卖出港股的资金何时可以用于A股交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对于卖出港股资金购买A股的时间节点问题,券商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8家提出该意见的券商,3家准备T+3,3家准备T+2,2家准备T+1。上交所正在进行紧张论证。
此外,证券组合费用导致的客户透支问题也亟待解决。
所谓证券组合费用,是香港结算公司拟将现有4-5项存管和代理人服务收费项目打包为证券组合费一项费用,本为简化收费项目提高市场效率的改革之举,亦是港股通将引用的制度。
然而,与内地市场收取费用与交易挂钩不同,这项证券组合费是按持有市值的一定比例收取的,因此有可能造成投资者账户透支,并造成投保公司发出监管函、券商被迫垫资的后果,因此受到了多家券商的极大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这项制度极有可能在最终的业务方案中予以废止。
港交所根据中国登记结算公司和上交所的意见,拟通过适当提高股份交收费用的方式替代证券组合费,由于股份交收费用与交易量挂钩,因此可以解决证券组合费造成的潜在透支问题。
五券商领衔开路
根据证监会[微博]7月18日公布的数据,截至当日,内地、香港分别有90家、215家券商(经纪商)申请参与沪港通试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7月25日上交所还下发了《证券公司港股通业务指引》,显示港股通券商层面的筹备已经提速。
其中,海通证券负责总则、组织架构、实施计划部分;中信证券负责经纪业务部分;中信建投证券负责结算部分;国泰君安证券负责合规与风险及会计核算部分;广发证券负责技术部分。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行情交换、税费等问题上,内地与香港之间仍亟待进一步沟通落实。
对于内地投资者比较关注的实时行情信息,由于港交所作为港股上市公司,与上交所免费互换的只有一档行情(最优买卖盘行情),对于联交所发布的五档或者十档等实时行情,内地投资者则需“按照商业惯例”获取信息。
“只提供一档行情,3秒刷新一次,根据我们测试下来的结果,还是很可能由于委托价格不符合要求造成委托申报不成功,而按照现有业务细则,委托申报不可以直接修改,而是撤回重新提交,这会造成一定不便。”申银万国[微博]证券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个问题的解决只有由我们出面购买五档、十档实时行情,投资者需要付出一定费用。”
此外,在税费问题上,港股通的交易费为双边0.005%,交易征费为双边0.003%(2014年11月1日起降为0.0027%),交易系统使用费为每宗交易0.5港元;投资者赔偿征费为双边0.002%;印花税为双边0.1%。
结算费用方面,按照双边买卖成交金额0.002%征收,最高为港币100元,最低港币2元;证券投资组合费用有可能在港股通上停止征收;适用于H股的红利税则有待国家税务总局[微博]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