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PASSWORD:
Register  Forget password

Let us get social!

Visit here to know more activities.

海通告别李明山时代 瞿秋平接任创新遇考验

        日前,海通证券(10.04, 0.34, 3.51%)董事总经理李明山因为年龄到期退休,副总经理吴斌调任上海文广,海通证券高层变动再起波澜。一年前,副董事长钱世政、监事会主席王益民以及副总经理沈德高都因年龄原因离职,近两年公司遭遇管理层最动荡时期。
 
  理财周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主任瞿秋平将出任海通证券总经理,“目前正在走相应的程序,不久就将公告。”然而吴斌副总空缺之职尚未有所安排,副董事长以及监事会主席两职位空置一年后至今没有任命。
 
  李明山从2001年担任海通证券总经理至今已有13年之久,其间推动公司完成A股、H股上市,基本建成了以证券为核心,业务涵盖证券、直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期货租赁等多个业务领域的金融控股集团。
 
  瞿秋平接任,高层调整中
 
  上海国资改革风起云涌,除浦发银行(10.08, -0.02, -0.20%)、国泰君安两金融巨头之外,海通证券也卷入其中。理财周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主任瞿秋平将出任海通证券总经理。一位接近海通证券董事会人士向理财周报证实,“已经在走相应程序,不久就将公告。”
 
  据了解,瞿秋平系中央地方交流干部,原任上海银行副董事长兼行长,2011年调任证监会派出机构工作协调部主任。现任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的张颖将接替瞿秋平出任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主任。
 
  “瞿秋平出任总经理的事早就在圈里传开,李明山连任内最后的董事会都缺席了。”上述知情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由于李明山在证券业德高望重,有大型PE力邀李明山加盟。
 
  值得注意的是,瞿秋平和李明山一样,都与上海市政府渊源颇深。李明山曾在上海市公安局警卫处、市委任职,后担任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警卫。1992年受阚治东之邀加盟申银证券后正式步入证券市场。而瞿秋平曾在2008年上海金融高管换防中被上海市政府委以重任,从工行上海分行副行长调任上海银行副董事长兼行长。
 
  海通证券与上海银行业务合作颇多:海通证券是上海银行上市联合承销商之一,成功中标上海银行资产证券化项目;上海银行则是海通证券近70%资管产品的托管人。“浦发和国泰君安是上海国际集团旗下的两个金控平台,政府色彩较为浓厚。而上海银行和海通证券虽然也是国资企业,但重视程度显然不如浦发和国泰君安。”一位接近上海银行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瞿秋平的到来将进一步加深海通与上海银行的合作,以应对未来上海金融格局的变化。
 
  理财周报(微信公众号money-week)记者调查发现,总经理李明山仅是近两年海通证券管理层变动的其中一员,公司副董事长钱世政、监事会主席王益民以及副总经理沈德高都因为到退休年龄于2013年一季度内离任,但副董事长以及监事会主席两职位空置一年后至今没有任命。
 
  此外,海通证券副总经理吴斌日前亦被调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去年8月裴长江入职海通以后,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就由裴来负责,吴斌主要负责公司战略和信息技术部。”上述内部人士坦言吴斌的调任对公司影响不大,“但吴走后公司是调整目前领导业务分管范围还是新聘副总经理暂时还不清楚。”
 
  掌舵13年,金控集团成型
 
  李明山从2001年担任海通证券总经理至今已有13年之久,其间推动公司完成A股、H股上市,基本建成了以证券为核心,业务涵盖证券、直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期货租赁等多个业务领域的金融控股集团。截至2013年年末,海通证券总营收104.55亿元,净资产615.07亿元,实现净利润40.35亿元,规模仅次于中信证券(11.94, 0.75, 6.70%)。
 
  在掌舵海通证券期间,李明山的目标很清新:上市、集团化以及国际化。
 
  净资本要求是券商开展业务的前提,海通证券也不断满足着自身资金补充。2002年,公司完成股份公司变更的第二年,便进行了增资扩股,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87.34亿元;2007年公司借壳都市股份挂牌上交所并完成定向增发,成为上海首家上市券商。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公司混业经营已是必然趋势。在国内PE投资方面,海通证券全资设立海通开元直接股权投资公司,控股海富产业、海通吉禾、海通创新资本、海通新能源和海通创意资本等五家股权投资管理子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公司控股和参股上海海通证券资产管理子公司、海通创新证券投资、海通国际控股、海富通基金和富国基金等专业子公司。此外,公司通过收购上海黄海期货、恒信金融租赁辗转涉足期货、租赁业务,海通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型。
 
  海通的国际化在券商中是启动得比较早的。2008年年底,海通证券就着手在香港寻找收购标的,计划将香港打造成为海外投资平台。令市场颇感意外的是,海通证券将标的指向了香港大型证券公司——大福证券。2012年海通证券顺利实现H股上市。
 
  截至2013年年末,海通国际控股的港股IPO承销家数位居第二;RQFII额度累计获批57亿元,资管规模达112.7亿港元,同比增长74%;新加坡公司顺利获得证券及期货交易牌照并正式开业。“公司有留意收购项目,主要集中欧美及亚太地区,亦有部分在洽谈中,只是还没有落实。”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透露。
 
  创新业务露风险
 
  “未来10年,是券商差异化战略推进的过程,我们就是要突出创新和国际化。”在李明山看来,传统券商的投行、经纪、自营业务将向新型业务发展。
 
  “海通创新业务开展蛮不错的,尤其是两融。”这是理财周报记者与多家券商非银分析师交流时得到的最多印象。据了解,海通证券两融业务起步较早,在2010年首批拿到相关业务资格。
 
  创新业务对海通证券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13年公司融资融券、期现套利和约定购回等创新业务收入占比达26.3%,较2012年增加9.8个百分点。据招商证券(11.11, 0.25, 2.30%)估算,海通实现两融利息收入14.3亿元,对利息收入和收入贡献比提升至40%、14%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两融业务近年来增速迅猛,没有成熟的风险及法律规范,业务过程中出现不合规的情况。近日,上海证监局和深圳证监局分别对海通证券和国信证券的两融业务违规行为出具警示函。
 
  “主要是因为创新业务刚开始处于摸索阶段所导致的。我们已经追责相应责任人,目前正在整改。”海通证券内部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Site Terms Contact Us Join Us
Copyright: Angstrom International Group
Technical Support: S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