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力自贸区金融创新 七银行率先签约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12月6日讯,周四,“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实体经济推进会”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举行。上海地区的七家商业银行和注册在自贸试验区的七家企业分别签署了业务合作协议。
推进会上,有关银企就《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的“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分别为上海宝钢浦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医学之星(上海)租赁有限公司、益海嘉里(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麦维讯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提供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服务,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分别与上海畅联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方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上海城投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跨境人民币借款服务协议。
人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张新指出,自贸试验区金融举措将主要在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四个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试验区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层级。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区内企业在办理本外币经常项下及跨境投融资业务时,业务流程更加简化,手续更加简便。二是推动自贸试验区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区内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开展集团内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及经常项下集中收付业务,区内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企业外汇资金池管理将更加简化,试验区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将进一步深化。三是为自贸试验区更加广泛的经济活动提供投融资及汇兑便利。试验区将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推动试验区实体经济功能升级和转型发展。
屠光绍表示,国家“一行三会”出台的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和措施,加起来有51条,内容非常丰富,开放创新的力度很大。作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要求,政策措施设计的出发点是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服务,落脚点和着力点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戴海波表示,这些金融领域的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通过金融创新,拓展区内实体经济成长空间和发展动力的改革方向;充分体现了通过金融开放,主动与国际高标准营商环境对接,促使区内企业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改革目标;也充分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的战略意图。
自贸试验区9月29日正式挂牌后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各项新政陆续出台,国务院有关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得到稳步推进,其中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一直都是最受关注的“重中之重”。之前,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出台了相关文件。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出台了《意见》,进一步推进了自贸区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工作。
下一步,上海市政府将会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相关部门,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工作。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确保“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试点在自贸试验区内顺利开展,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扩大试点范围;二是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账户设立、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在自贸试验区内的落地实施;三是加强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自贸试验区内金融业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