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PASSWORD:
Register  Forget password

Let us get social!

Visit here to know more activities.

上海自贸区:中国改革的棋眼

  上海自贸区挂牌,标志着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的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从李克强总理3月底在上海调研提出动议,到9月底挂牌,上海自贸区设立只用半年多时间,这也为今后市场化的相关改革深入作出了效率表率。
 
  上海将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头羊,以“开放红利”实现新十年上海经济的再升级,并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起到示范作用。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中国目前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上海的特殊地位,决定其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是上海经济升级版区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独有路径。
 
  不过,自贸区虽选址上海,但其成为改革的标杆也并非易事。之前,外高桥区域只是“保税仓储型”的原始阶段的自贸区类型,距离成熟自由贸易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保税区转型为自贸区,首先需要明确基本目标。就上海的地理和经济条件而言,上海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港口优势,以及长时间的保税区政策优惠、经验,先发展成“28平方公里的以外高桥为主体的自由贸易区”,并以此为“主区”,对外辐射,形成若干个自由贸易区“辐区”。
 
  如此,上海就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的大型自由贸易区。若仅仅是局限在外高桥区域的自由贸易区,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同水平的“自由贸易港”。
 
  短期内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外汇和税收政策改革,要有更大的勇气先行突破。自贸区需要有便捷的资本进出通道。现有的严厉资本账户管制,显然对于自由贸易区域而言,十分不合时宜,需要特别情况特别对待,有变通之策。税收政策更加需要有国际竞争力,在关税、所得税和流转税层面有更为宽松自由的变革。
 
  二是上海有关部门要转变整体的管理思路,重新界定自身职能。李克强总理说,“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从现在的以监管为主,货物管理特征过于明显,向公共服务和企业管理的方向转换。把自贸区看成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来经营,而不能延续“保税区”的旧习惯。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会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如果能够顺利推进,定然能够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
 
  中国经济确实正在“闯大关”,金融改革能否取得突破,关乎新十年改革成败。就此而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尤其是其中有关金融改革推进的内容,或许意味着“甩开膀子”的正式开始,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值得期待。
 
  而更深入地来说,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改革存量调整的关键一步。实际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痛苦的存量改革阶段,这和改革初期增量改革带来的“皆大欢喜”完全不同。在存量改革阶段,意味着各种利益的艰难博弈,而且既得利益群体还会阻挠改革的推进。李克强总理说,“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别无选择。”以此观之,中国经济改革,在“触动利益”的时候,必然会让一部人感觉到十分疼痛,但这又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舍此,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面临诸多风险。
 
  基于此,上海自贸区可以理解为下一步改革大局的“棋眼”,这一步棋走好了,相关的改革“棋子”也就活了。
Site Terms Contact Us Join Us
Copyright: Angstrom International Group
Technical Support: SMZ